2023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及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等多方面影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投资、退出等环节均呈现下滑态势。近期国新基金邀请清科集团管理合伙人、清科研究中心总经理符星华就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展望,本文结合交流内容总结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供参考。
一、发展历程
1992~199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萌芽阶段。1992年idg进入中国、1998年民建中央提交《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一号提案”)等里程碑事件,拉开了中国股权投资发展的序幕。此阶段活跃机构数量不足百家,投资领域主要聚焦互联网和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
1999~200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起步阶段。21世纪初,市场先后经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所催生的创投热潮,及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创投寒冬,出现一定波动,但随着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发展逐步走上正轨。此阶段活跃机构数量增长至500家左右,并呈现“两头在外”的投资运作模式,即募集资金多为外币,退出渠道多为境外ipo。互联网产业仍是机构投资的重点领域。
2009~201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蓄能阶段。2009年创业板正式开板,打通了本土机构的退出渠道,人民币基金开始崛起。此阶段活跃机构数量增长至2500家左右〔1〕,大多数机构募资规模较小,团队人员构成较松散,尚未形成机构化、平台化的运作模式。移动互联网、消费、清洁技术等是此阶段的热点投资领域。
2015~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跌宕发展阶段。2015~2017年,在“双创”大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动下,本土优质可投资产不断涌现,大批规模化、体系化的平台型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基金、战略投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相继入场,市场容量迅速扩大。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市场监管趋严,部分投资规模较小、管理能力不足的机构被市场淘汰,一些存在合规问题的机构也退出或转型,行业迎来第一轮洗牌。此阶段活跃机构数量达4000余家〔2〕。硬科技行业是机构关注重点,先进制造、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热度持续升温。
2021年至今,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重大调整阶段。随着大国博弈愈演愈烈,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摆脱集成电路、国防军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被卡脖子的困境,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开始重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经30余载,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投规模不断扩大。募资方面,新募集基金数量增长超过百倍,资产管理规模也由2002年的10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0%。投资方面,累计投资数量达9万起,为企业发展直接提供资金超过9万亿元,显著提升了直接融资占比。虽然股权投资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体量上较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相对占比看,2022年美国vc/pe投资额占gdp比重超4%,而中国vc/pe股权投资额占比不到1%〔3〕。从绝对金额看,近10年中国股权投资总额约8万亿元,仅为美国的1/7,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发展现状
(一)募资情况
1.新募基金数量稳定,募资规模持续下降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计3289支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募资规模达7341亿元,同比下降24%。在数量不变、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单支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下滑至2亿元,同比下降23%。募资市场总体呈现萎缩态势。
2.中小规模基金占比处于高位,资金实缴普遍不足
2023年上半年,中小规模基金数量占比维持在近年高位,市场中约66%的基金募资规模不足1亿元,募资总额占比不足10%。大额基金的设立与募资节奏较为平缓〔4〕,单支募资规模在50亿元及以上的基金共计16支,数量同比下降36%,约为2022年同期的64%,募资规模1272亿元,同比下降44%。此外,无论中小规模基金还是大额基金,普遍存在资金实缴不足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约1/5的基金存在实缴比例低、存续规模小或是个别投资者实缴为零的情况,特别是募资规模在30亿元及以上的基金中,实缴不足的基金占比已达60%以上。部分已完成募集的大额基金也出现了lp变更或减资现象〔5〕。
3.国资背景lp占市场主导
2023年上半年,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富有家族与个人仍是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的三大主要出资方,合计披露认缴出资金额近5000亿元,占比达80%。从所有权属性看,国有控股和参股lp合计披露认缴出资次数占比仅为13%,但出资金额占比达71%,处于市场主导地位。
(二)投资情况
1.投资处于低活跃周期,大额投资占比有所上升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仍处于低活跃周期,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38%和42%。其中,大额投资占比有所上升〔6〕,投资规模在10亿元及以上的案例数占比由2022年上半年的1.0%上升至1.3%,投资金额占比由2022上半年的32%上升至41%。从季度趋势看,第二季度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环比增长10%和19%。
2.人民币与外币投资“双降”,人民币仍是市场主力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与外币股权投资出现“双降”。人民币投资方面,共发生3320起投资,同比下降36%;披露投资金额2300亿元,同比下降40%。外币投资方面,投资案例数和规模持续下滑,仅完成155起投资,数量不足2022年同期的1/4;披露投资金额约为580亿元,同比下降49%。从币种结构看,人民币投资规模占比近八成,投资案例数量占比超九成,仍是市场主力。
3.科技创新仍是热点投资领域
2023年上半年,科技创新仍是主要投资逻辑。从投资案例数看,排名前三的行业依次为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产业(it),分别完成813起、752起、706起投资。从投资金额看,上述行业分列前3名,投资金额分别达631亿元、435亿元、285亿元。虽然市场整体投资金额下降,但汽车以及食品饮料行业投资金额逆势上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投资热度也有所回升。
(三)退出情况
1.退出案例数量持续走低,境外上市回暖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达1326起,同比下降33%。从退出渠道看,被投企业ipo仍为主要退出方式,占比高达78%,全市场共计1032起被投企业ipo,同比微降1%。随着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落地,港股改革政策陆续出台,被投企业海外上市路径逐步疏通,境外市场贡献260起ipo,同比上升110%。
2.早期投资退出结构均衡,vc/pe退出渠道单一
2023年上半年,早期投资市场退出结构较为均衡,ipo、股权转让、回购占比均维持在30%左右。vc/pe市场近八成退出案例为ipo,退出渠道较为单一。其中,vc市场ipo退出案例达390起,同比增长2%;pe市场ipo退出案例达625起,同比下降5%。vc/pe市场ipo总量较2022年同期基本保持不变。
3.科创领域保持高活跃度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端与投资端热点行业类似,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生物技术、it等科创领域保持高活跃度。其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退出案例最多,达368起,第2到第5名依次为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t、机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从中国企业境内外ipo行业分布的情况看,机械制造、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po数量和融资规模排名靠前。
三、趋势展望
(一)lp出资策略在务实基础上有所分化
近年来,lp结构逐步调整,lp出资策略在趋于务实的基础上,受自身背景及特点影响演化出不同发展方向。一是保险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捐赠基金、社保基金等求稳求增。此类lp一般资金充沛、业务多元,通常优先选择在长期业绩、投后赋能、esg实践等方面存在综合比较优势的gp。二是市场化母基金、直投机构背景母基金、产业资本等投专投精。此类lp具备成熟的市场认知,或对产业前景有独到见解,通常会关注深耕某一领域,具有丰富垂直投资经验的gp。三是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等引智引资。此类lp肩负推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使命,通常青睐项目储备较多、资源链接能力较强的gp。
(二)精细化、前瞻性投资策略成为主流
在各地税收优惠、利益让渡、人才聚集等政策影响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对科创领域项目的投资力度将持续提升。在投资过程中,精细化、前瞻性布局的投资模式受到青睐。一方面,机构更加关注细分领域的投资机遇。投资赛道梳理进一步纵向延伸和细化,从原有的信创、新能源汽车等大赛道,逐渐下沉至设计类工业软件、氢能重卡、汽车智能驾驶芯片等细分赛道。另一方面,机构投资阶段前移至更早期。近年来,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但也出现了热点行业竞争激烈、消费属性项目估值过高、所投项目偏后期等现象,这要求机构投资策略向“投早、投小、投科技”转变。
精细化、前瞻性投资策略制定对于股权投资机构的投研和赋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投研能力方面,随着对细分赛道的深入挖掘,技术研判难度加深,机构需要依靠有产业和投资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行业发展形势作出专业判断。赋能能力方面,科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均需要投资机构的持续赋能,要求投资机构具备产业资源嫁接、技术研发支持、高端人才引荐等体系化赋能能力,为企业提供实打实的指导和支持。
(三)退出渠道进一步多元化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渠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是ipo上市选择多元化。2022年,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交易所板块定位和层次日益明晰,形成了差异化、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被投企业海外上市路径进一步疏通,境外市场ipo退出数量也有望持续提升。此外,被投企业ipo后,机构还可以通过向lp实物分配股票等创新性方式退出。
二是s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份额有望不断提升。在存量盘活的交易需求空前高涨和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的基础上,中国s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交易类型也不断丰富,先后出现单项目交易、资产包出售、重组基金和接续基金交易等多元化交易模式。同时,随着人民币基金转让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探索跨境份额转让。
三是并购交易机会增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从科创领域的企业发展周期看,大量细分市场进入集中度提升期,龙头企业马太效应凸显,规模较小的科创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持续加大,叠加短期内科创企业的ipo溢价降低,企业被并购意愿有所增强,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并购方式退出的案例数和占比有望提升。
(四)机构头部化成长期趋势
近年来,股权投资市场逐渐进入存量时代,募资困难、项目争抢等现象凸显,加之一、二级市场估值接近,机构生存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市场出清加速,监管透明度提升,具有失信、违法违规等纪录的投资机构将逐渐淡出舞台,头部机构凭借管理规模大、投资专业度高等优势,占据更多产业、资金和项目资源,具备更强的体系化赋能能力,竞争优势逐步扩大。
(五)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方向日渐明晰
在财政资金持续承压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各地政府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实现“改补为投”“以投带引”“资本招商”的诉求不断增强。在多年探索中,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模式和定位投向日渐明晰。
在设立模式方面,各地政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审慎规划新设基金,积极探索存量基金整合,助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同时,为发展壮大战略产业集群,部分地区开始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群。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参与、多级联动、多地联动的产业投资平台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在定位投向方面,随着相关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地,政策类和市场类政府引导基金的功能定位将更加明确:政策类基金负责进行招商引资,市场类基金负责进行财务投资。当前,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是政府引导基金重点投资领域,未来,上述领域中能够拉动当地税收和就业增长的成熟项目将更受青睐。
(国新基金)
注释
〔1〕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
〔2〕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
〔3〕 gdp数据来源:wind,均以现价计算。
〔4〕 大额基金指募资规模为1亿元及以上的基金,中小额基金指募资规模为1亿元以下的基金。
〔5〕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清科季报:2023年上半年募资规模超7000亿元,行业迈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6〕 大额投资指单笔10亿元及以上的投资。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2023年10月中央企业债券市场分析2023-12-06
-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2023-11-24
- crmw重启发行对缓解民企融资难效果的探究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