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要点-网络赌钱app下载

2024 年上半年经济形势 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要点
发布时间:2024-08-06 作者:申小林 董敏杰 奚春 信息来源:国新咨询 字体: 【 】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好于预期,通胀水平逐步回落;我国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全年经济增速预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发展实际,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改革部署。


一、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好于预期,通胀水平逐步回落

在经历连续两年经济放缓之后,2024年世界经济向“常态化”水平回归,尽管仍处于中低增速,但经济基础趋于稳固,总体表现优于预期。一是“再工业化”方兴未艾,全球工业生产回升。2024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同步复苏,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始终位于50%以上。除美欧外,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制造业景气度也显著回升。全球贸易稳步向好,带动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明显改善,反映出世界经济总需求开始回暖。同时,全球服务业也表现强劲,服务业pmi保持在52%以上,主要经济体中,绝大多数处于扩张状态。二是经济体增长分化加剧,“弱而不均”特征更加明显。2024年上半年,中国、印度、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贸回暖等积极因素带动下,经济复苏节奏快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美国明强暗弱”和“欧洲由弱趋强”的消长变化,美国部分就业数据表现亮眼,但面临消费放缓和制造业活动疲软等问题;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则相继摆脱了技术性衰退阴影,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三是全球通胀逐步回落,但下降速度有所放缓。今年以来,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有所回落,但服务价格下降缓慢,核心通胀仍处于较高水平。欧盟已抢先进入降息周期,美国通胀近期出现超预期回落,9月有望开启首次降息。世界银行预计,2024年全球通胀将放缓至3.5%、2025年将降至2.9%,下降速度较之前预测有所放缓。

(二)我国经济逐步企稳,新质生产力带动供给端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分别上调我国全年经济增速至4.8%和5%。上半年我国经济在企稳回升的同时,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物价回升缓慢,“量价背离”依然存在。以“量”衡量的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实现中高速增长。但“价”的恢复弱于预期,实际gdp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gdp平减指数连续5个季度负增长。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回升速度仍然偏慢。在“量价背离”下,公共预算收入、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慢于预期,居民和企业获得感有待增强,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背离有待弥合。

二是供给端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持续强于传统生产力。2024年上半年来,新兴行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加快。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占比达到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科技赋能效应不断显现,为未来积蓄新的力量,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主要数字产品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屏、智能手机手表的产量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从投入产出表来测算,新质生产力增加值拉动的其他行业总产出为1.13单位,明显高于地产建筑等传统行业。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行业增速的下行,为经济增长注入重要动力。

三是外需明显强于内需,成为经济企稳的重要动能。2024年以来外需保持韧性,国内消费偏弱,固定资产投资分化。2024年初至今全球制造业延续“补库”趋势,叠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出现“抢出口”现象,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6.9%,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6成,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行业出口增长。消费市场有待提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3.7%,较2023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距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三大投资“一升一缓一降”,制造业投资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进度相对平缓,房地产投资延续下行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新兴服务业正在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第四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为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蓄力。

二、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历次三中全会以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

党的重大会议包括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一般有七次。三中全会是中央委员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通常就改革发展作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共经历9届三中全会,均以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

单数届数三中全会通常以特定领域改革议题为主。十三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价格与工资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农村改革发展,十九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双数届数三中全会通常以全面改革议题为主。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理论与历史经验来看,深化改革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理论来看,深化改革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来源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来自制度变革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从历史经验来看,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经济增长速度的区间低点为标准,从改革开放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8~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每个阶段约为10年左右,在阶段开启初期均伴随着改革深化。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1994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但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符合“高质量发展”特征。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三、国资国企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要点

《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是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原则

《决定》总论部分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贯彻的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部署

《决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作出部署。结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发展实际,重点学习国资国企改革及中央企业功能作用等相关改革部署。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决定》第二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中,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决定》第三部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重点技术领域方面,提出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方面,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提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方面,提出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在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方面,提出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第四部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其中,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产业控制与安全支撑是中央企业承担的重要功能。《决定》第三部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其中包括,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国新咨询)


注释

    〔1〕 世界银行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为3.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为2.7%,以上预测值均处于历史中低增速。

    〔2〕 据国泰君安测算。

    〔3〕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或者说因更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的额外增长。

    〔4〕 参见2024年6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5〕 张神根.试析1992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5):33-42。

    〔6〕 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27-40。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赌钱app下载的版权所有       
联系网络赌钱app下载| 法律声明
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赌钱app下载的版权所有

联系网络赌钱app下载| 法律声明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06 13:26:4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