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经济发展不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还受到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在稳定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和一系列接续政策措施的加快落地、加码护航作用下,我国经济呈现弱修复态势。展望 2023 年,大国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由滞胀步入衰退等预期下,外需料将持续回落,国内大循环内生动能亟待加强。预计 2023 年宏观政策将主要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年经济增长将在 5% 左右,若疫情影响明显减弱,低基数效应下经济增长有望实现更高水平。
一、2022 年宏观经济回顾
图表1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情况(%)
四季度,疫情仍是影响我国经济加快修复的主要干扰项,但在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科学精准和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作用下,四季度及全年经济仍将延续恢复态势。分项来看:
(一)消费
受疫情影响,消费增长乏力且结构分化显著,其中网上消费、必选消费品以及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增长较为缓慢。截至2022年11月底,社零累计下降0.1%,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7%以及去年年底12.5%的水平均大幅下降。从单月增速来看,呈现“类v”型态势。
图表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情况(%)
从结构上来看,消费结构分化较为显著。一是在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两大类中,商品零售单月增速走向与社零基本一致,但餐饮收入受到疫情冲击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二是从城镇和农村两大类来看,因今年疫情主要在大城市集中爆发,因此城镇比农村受疫情影响更大。三是宅经济下,网上零售对社零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从商品零售的结构来看,各类消费品增速差异较大,其中粮油、食品饮料、药品等疫情下必选消费品增长速度较快;服装、化妆品等社交类消费品受出行受限、社交受限等因素影响增速为负;因房地产疲弱,与之相关的家电类、家具类及建筑装潢类消费持续低迷;受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所带来的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石油及制成品消费累计呈现两位数的上涨;汽车类消费上半年受出行限制影响大幅下挫,但随着提振汽车消费政策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汽车类消费累计增速自9月份开始由负转正。
图表3 商品零售和餐饮零售表现情况(%)
(二)投资
稳投资政策发力见效,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基建和制造业对经济稳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房地产仍是主要拖累项。
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见效,投资总体平稳增长。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方积极推动稳投资政策落实见效,效果逐步显现。在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有力支持下,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对稳经济形成有效支撑。从三大门类来看,基建和制造业对经济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仍是主要拖累项。
图表4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基建投资在政策加持下呈现较快增长。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交通水利、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升。前11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8.9%,增速连续7个月回升;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9%,大项目投资持续加快。
制造业投资表现较为强劲。前11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超过40%,是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从结构上来看,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制造业保持较强韧性,与出口相关的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的贡献整体有所提升,而建筑相关的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的贡献有所下滑。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28.2%、28.3%和12.8%。
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前11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开发到位资金等多项指标仍呈现两位数降幅,土地成交价款降幅则高达47.7%。11月23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房地产金融16条”)对行业信用恢复起到较强的积极作用,保交楼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
图表5 基建、制造业、房地产三大投资分项表现情况(%)
(三)进出口
受外需回落、国内疫情扰动、订单转移和全球通胀等因素影响,今年外贸总体有所回落,出口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放缓,进口持续弱于出口。
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呈现回落态势,前11个月以美元计,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同比增长9.1%,进口同比增长2.0%。进出口总额保持顺差。从成因来看,出口方面,剔除去年高基数效应,今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主要受到外需回落、国内疫情扰动和订单转移三方面因素影响。进口方面,今年我国进口增速总体保持低位,以价格拉动效应为主。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中间品为主,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扬拉动进口商品货值增加,对进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效应较为显著。
图表6 以美元计外贸进出口当月同比增速(%)
图表7 以美元计价和以人民币计价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增速(%)
(四)通胀
今年我国通胀总体风险可控,输入性通胀风险和结构性通胀矛盾是国内通胀主要特征。
今年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大环境下,我国通胀受基数效应和内需偏弱影响,总体走势平和,风险可控,主要表现为:海外定价商品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以及上下游之间结构性通胀矛盾。
ppi方面,今年ppi同比增速稳步回落,但上下游之间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受国外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大豆等海外定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为我国带来较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方面,我国今年加大了对能源品的保供稳价政策力度,上游高碳能源开采限制边际减弱,对国内定价的黑色系和非金属原材料商品价格形成有效平抑作用,叠加基数效应,带动我国ppi增速逐步回落。
cpi方面,今年我国cpi保持缓慢回升,主要由新一轮猪周期上涨带动下的食品价格拉动为主。cpi增速总体呈现缓慢回升态势,房地产下行和疫情反复扰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不足导致非必须消费品需求不足,价格上涨乏力,消费场景的限制削弱了上下游价格传导效力,cpi总体保持缓慢回升走势。
图表8 国内通胀当月同比走势 (%)
(五)财政政策
今年财政政策在收支两端靠前发力,综合运用财政结余资金和增量财政政策保民生、稳就业,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拉动投资,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财政扩张力度大幅上升。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来增加财政发力空间。二是减税退税额创历史新高。截至11月,2022年实施的税费支持政策已落实超3.7万亿元,其中最主要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已退还税款2.3万亿元,超过此前三年退税额的总和。三是专项债助力基建投资稳增长。今年以来,各地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助力基建投资稳增长。从额度来看,前11个月,全国地方政府发行的新增专项债规模约40286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发行使用进度明显加快,有力拉动了有效投资。从投向来看,专项债主要发行领域为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等。四是中央助力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其中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增幅达18%,均创历史新高;持续推进财政直达资金机制常态化,2022年资金直达总量约4万亿元,主要用于精准支持基层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等方面,助力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六)货币政策
今年在海外加息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通过多次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结构性货币工具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充分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一是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挑战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央行通过多次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11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0%,m2同比增长12.4%。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中,继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后,今年再次推出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等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流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央行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等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企业的政策支持,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均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四是央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二、2023年宏观经济展望
展望2023年,大国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由滞胀步入衰退等预期下,外需大概率将持续回落,国内大循环内生动能亟待加强。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以及二十大会议精神,预计明年宏观政策将主要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加大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2023年经济增长将在5%左右,若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或有望实现更高水平。分项来看:
(一)消费
伴随疫情对消费场景和消费信心的冲击逐渐减弱、失业率的下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叠加低基数效应,预计2023年消费将逐渐恢复,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和贡献率将提高至合理水平。
疫情仍是影响消费的第一大不确定因素,但预计伴随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科学精准,疫情对消费场景以及消费意愿的冲击或将逐步降低。近期疫情防控20条及新10条的出台将大幅缓解消费场景受限等问题,跨省旅游以及省内出行等也有望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指数及消费意愿将逐渐回升。此外,伴随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其接续政策的不断落地所带来的经济企稳回升,以及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冲击不断减弱,叠加各地稳保就业政策的持续推进,失业率有望持续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将持续提升。在失业率下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内生因素以及货币、财政政策等外生性因素等共同作用之下,2023年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均将有所提升。
从结构上来看,消费分化问题有望得以缓解。一是伴随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以及出行、旅游恢复正常,餐饮收入将会显著恢复。商品零售中,食品、药品等疫情下的必需品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服装、化妆品等社交类消费品将伴随社交出行趋于正常化增速由负转正;汽车类消费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出,其月度增速或将低于2022年下半年水平,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继续免除以及疫情影响的逐渐降低将使2023年全年汽车消费增速高于2022年水平;伴随房地产政策的实施以及低基数效应,房地产行业降幅有望收窄,与之相关的消费将有所提振。二是在疫情多点散发,传播较快的特征之下,网上消费仍将坚挺,同时伴随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线下消费也有望持续恢复。三是伴随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同时考虑到低基数效应,预计城镇消费的恢复速度将快于农村。
(二)投资
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将处于高位,同时伴随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落地叠加低基数效应,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幅度将会收窄。
2023年预计投资端仍将继续发力,并继续作为稳增长的主力。从投资的三大领域来看:
一是基建投资增速在2022年高基数效应下或略有降低,但预计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领域的基建投资将保持高位。其中交通、产业升级、城市、农村及国家安全等五大基础设施领域方面投入将继续增加。从资金来源方面来看,财政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的支出将会降低,可用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出将会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也将继续发力,并与财政资金共同带动民间资本投入。由于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较快,高基数效应下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2022年将略有下降,但用于上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建投资增速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维持高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以及设备更新换代及技改等方面的投资将成为两大重要驱动力。一方面,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所带来的外需走弱将对制造业形成一定的制约,对未来国内、国际订单的预期偏弱也将使得制造业企业追加投资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在结构性转型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信贷及结构性政策工具的支持下,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以及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投资增速均将保持两位数以上的水平。
三是在政策支持以及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投资降幅将相比2022年显著收窄,对经济的负向作用有所缓解。从政策面上来看,房地产政策持续松绑,近期房地产金融16条从房地产融资、“保交楼”金融支持、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住房租赁金融等多个角度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个地方也因城施策,从供需端对房地产形成刺激;同时保交楼的持续推进,也将使居民购房意愿逐步恢复,这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逐步筑底企稳。从融资能力来看,目前大多数地产企业在海外融资渠道受阻,但金融体系从信贷、债券、股权方面“三箭齐发”,将推动房地产企业国内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此外,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需求较大,预计明年这类住房的投资增速将会加快,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房地产投资意愿的不足。考虑到2022年基数较低,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降幅将会显著收窄,特别是伴随政策的不断落地,下半年单月增速或有望回正。
(三)进出口
2023年外贸进出口将持续回落,外需拖累出口持续放缓,进口增长取决于内需回暖速度和幅度。
明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受外需拖累,出口增速将持续回落,进口取决于政策拉动下的内需回暖速度。出口方面,目前海外通胀已经逐步从商品通胀转为工资、房租价格拉动下的高粘性服务通胀,商品需求加速放缓,下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pmi在荣枯线下持续回落和美国制造业景气度的连续走弱也充分印证这一趋势。同时,美联储最近一次议息会议释放的信号显示,美联储加息策略将调整为“放缓加息幅度 延长加息时间”的组合,加息终点或将提高至5%左右,而同时欧洲通胀拐点未知,流动性大幅紧缩的节奏不会提前转向,预计欧美发达经济体连续的加息缩表进程将延续到明年上半年,与之相伴的是欧美财政支持力度将逐步减弱,明年欧美市场大概率进入实质性衰退,商品需求将进一步萎缩,拖累外贸出口增长。
进口方面,明年海外通胀或将逐步回落,价格因素对进口总额的拉动效应将减弱。进口量能否企稳并保持进口总额的稳定将主要取决于明年我国经济回暖的趋势和内需动能修复程度。汇率影响方面,随着明年美国经济衰退预期的升温,美元指数单边强势上涨的趋势接近尾声,明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将持续减弱,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影响将减弱。
(四)通胀
2023年我国cpi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ppi将前低后高,通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压力或集中于需求端。
明年在我国经济持续回暖预期之下,我国通胀会有反弹压力,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但将重点转向需求端。ppi方面,预计明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主要决定因素逐步转向国内定价工业品。明年全球油价回落或将在下半年出现,且原油供给端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因此明年上半年原油价格仍将保持高位震荡,但油价涨幅较今年将明显放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油价和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影响,价格涨幅也将逐步回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给国内ppi带来的压力将逐渐减弱。随着明年我国政策面对内需修复力度进一步加码,特别是连续出台的稳地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地产开工率将有所加大,带动黑色、有色等工业品需求上升,从需求端对ppi增速形成拉动。
cpi方面,明年我国cpi或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食品价格仍是主要拉动因素,但非必须消费品价格涨幅有望扩大。cpi价格主要受到本轮猪周期波动影响,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在季节和节日效应带动下,猪肉需求增加,同时从目前猪周期的运营位置来看,生猪供需处于紧平衡,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尚未结束,预计猪肉价格拉动下cpi将保持上行趋势并在明年一季度保持高位震荡,随着本轮猪周期逐步进入尾声,cpi涨幅逐步回落。非必需品价格的涨幅则主要取决于疫情演绎形势,如明年疫情得到进一步稳定,社会生活逐步回归常态,线下餐饮娱乐和商品消费有望迎来较大反弹,非必需品和服务价格涨幅有望较今年有所扩大,进而带动核心cpi增速回升。
(五)财政政策
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延续,扩大赤字规模的可能性上升,财政收支结构将有所改善,地方政府债规模仍将维持高位,财政体制改革将不断深化。
一是从财政规模上看,扩大赤字规模的可能性上升。从明年收支两端来看,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明年财政收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仍然存在,2023年可调入的结余资金将明显不足、央行上缴结存利润不可持续、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可能继续执行等因素,将对财政收入造成影响;如果疫情影响逐渐下降,疫情防控相关的支出将会降低。从宏观杠杆率来看,过去两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并未大幅上行,还有一定加杠杆的空间。
二是从财政结构上看,收入将部分改善,支出向供需两侧协调发力。在收入端,一方面,2022年留抵退税已经基本完成,且多为存量税额,不可持续,明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比2022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明年地方盘活存量资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推动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增加,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但是,土地出让收入低迷将继续拖累政府基金收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也仍将低迷。在支出端,2022年政策更多是刺激供给端和扶持企业,明年支出将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协调发力。供给侧方面,明年将继续延长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或出台新一轮帮扶政策;需求侧方面,预计明年政策将会向需求侧有所倾斜,刺激居民消费的必要性有所上升。
三是地方政府债规模仍将维持高位,靠前发力继续推动投资稳增长。预计明年的新增额度将与2022年大抵持平。从资金投向来看,将继续聚焦国家发展支持领域,以带动重点领域投资需求,依然偏重基建,产业园区、新基建的投向占比可能会扩大。
四是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的同时,加强风险的防控管理。从预算管理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广东、黑龙江等省市已经开展预算管理试点,未来深化预算改革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升财力统筹能力,破解地方财政管理难题。同时,要筑牢安全的底线,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已积累了较大的债务风险,坚决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是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货币政策
2023年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基调,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发挥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聚焦重点、合理适度。
一是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基调,坚持以我为主、内外兼顾,发挥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由于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弱修复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回升。明年上半年海外持续收紧的货币环境仍将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产生一定影响,但将弱于今年。
二是总量上保持合理充裕。2023年预计央行仍将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助力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虽然目前市场利率已低至历史低位,但不排除再次通过降准降息进一步刺激融资需求以支持经济复苏的可能。
三是结构上持续优化。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聚焦重点、合理适度,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的支持。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四是加强预期管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继续扩大金融债券余额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推动柜台债券业务发展,提升债券定价的有效性及传导功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等举措持续推进。
(大公国际)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稳增长”政策及中国国新潜在机遇2022-12-12